我国流传千年的茶令,你了解多少?
发布时间:
2025-04-29 10:34
“哥俩好啊,三星照啊,四季财啊,五魁手啊……”
想必爱喝酒的朋友对上面这段酒令一定熟悉不过,这种画面一般出现在酒过三巡之后,几个糙汉喝的昏天黑地,醉眼迷离大声嚷嚷着划拳喝酒。
殊不知,酒有酒令,茶也有茶令。
相对于叫嚷喧嚣的酒令,茶令就要文雅得多。
01
品茶行令,最早流行于文人辈出的江南一带,喝茶时一个人做令官,其余人听从他的号令,令官出题众人解答,答不上来的自罚一杯。
《中国风俗辞典》载:“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。饮茶时以一人令官,饮者皆听其号令,令官出难题,要求人解答或执行,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。”
酒喝多了会醉酒,茶喝多了也会出现茶醉,茶醉的人往往脸红心跳,肚饿脚软,但醒茶比醒酒简单的多,只需要吃一些茶点就能够解茶醉了。
有人说,茶令由我国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所创,但实际上,茶令早在唐代就出现了。
唐朝时的玩法比较高雅,有一定难度,属于进阶版的“中国新说唱”,参与者需要有相当的文学修养,一般三五好友围坐,以续诗“接龙”形式,以茶为主题续成一首茶诗,续不上的就要当场受罚。
比如,颜真卿、诗僧皎然、陆士修、张荐、李萼、崔万等就曾做过一首《五言月夜啜茶连句》,脍炙人口。
泛花邀坐客,代饮引情言。--陆
醒酒宜华席,留僧想独园。--张
不须攀月桂,何假树庭萱。--李
御史秋风劲,尚书北斗尊。--崔
流华净肌骨,疏瀹涤心原。--颜
不似春醪醉,何辞绿菽繁。--皎
素瓷传静夜,芳气清闲轩。--陆
02
到了宋朝,玩茶令的大IP就是李清照了。
我们印象中的李清照往往是“凄凄惨惨戚戚,乍暖还寒时候,最难将息”这样的弱女子,但其实她在和赵明诚共同生活时,是一个很爱行茶令,热爱生活、趣味十足的文学家。
李清照与赵明诚结为伉俪后,经常以诗词唱和,在“酒阑更喜团茶苦”的生活中,李清照更是喜欢饮茶行令。
李清照在《金石录后序》中具体描述了这种生活:“余性偶强记,每饭罢,坐归来堂,烹茶,指堆积书史,言某事在某书、某卷、第几页、第几行,以中否角胜负,为饮茶先后,中即举杯大笑,至茶倾覆杯中,反不得饮而起…”
这段话告诉我们,他们夫妻二人吃完饭就要烹茶,然后指着一堆书开始考对方,而且考的不仅仅是典故,变态的是,他们要考该典故出自哪一卷、哪一页甚至哪一行,赢了的就先喝一杯,输了只能后喝一杯。
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知道,曾经的李清照,也是活泼开朗、俏皮逗趣的萌妹,也有一段“我在闹,你在笑”的幸福生活。
南宋时期,还有一个茶令迷,满脑子就是要跟人比茶令,甚至说“搜我肺肠着茶令”,简直就是茶令界的“对穿肠”,他就是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。
王十朋经常让人做茶令,往往指一个物品为题,别人做不出就要挨罚。他在文中写到:“余归,与诸子讲茶令,每会茶,指一物为题,各举故事,不通者罚。”
虽说喝茶没坏处,可是挨罚次数多了也会茶醉,还憋得慌,所以导致别人跟他喝茶都压力山大。
03
不仅古代有特别爱行茶令的茶友,千年后,另外一对文学巨擘也曾效仿李清照与赵明诚玩茶令,他们就是钱钟书杨绛夫妇。
钱钟书先生天生不爱交际,只愿做个下蛋的“老母鸡”,除了读书写作,他的爱好就是和杨绛先生喝茶行茶令。
无怪乎钱钟书在《槐聚诗存》中写道:“翻书赌茗相随老,安稳坚牢祝此身。”由此可见,看看书,喝喝茶,行行茶令,这种生活让钱老无比惬意。
茶令一路沿袭下来,早已花样百出,不再只拘束于文人雅士,更多的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。
比如我国台湾省就流行一种茶令游戏,叫猜返乡拳,其茶令口诀有:一国,两制,三通(道邮、通航、通商),四海,五洲,六万(旅费),七天(签证),八件(礼物),九别(重逢),十全(团圆)。双方以睹艺形式,胜者方得艺饮,这种行令睹艺猜拳之举,颇有人情色彩及眷恋故土情怀。
04
喝茶时,除了可以行一些有趣的茶令,也可以猜一些有趣的茶谜,以助雅兴。
比如,民间就流传一首广为流传的茶谜,“生在山里,死在锅里,埋在罐里,活在杯里”,这个茶谜的谜底就是——茶。
在我国台湾、闽南、粤东等地,还广泛流传着唐伯虎祝枝山猜茶谜的故事。
一天,祝枝山去找唐伯虎,进门前,唐伯虎出了一首茶谜让祝枝山猜,茶谜是这样的:言对青山青足青,两人土上说原因;三人牵牛缺只角,草禾之中有一人”。祝枝山听完,直接走进唐伯虎的书斋,说到“倒茶来!”唐伯虎喜笑颜开,原来这茶谜的谜底就是“请、坐、奉、茶”。
关于茶令与茶谜,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故事?
下一页
热门新闻